□峰
《中国货币法制史概论》一书是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俊志教授为中国货币法制史这一新学科奠基的扛鼎之作。
中国货币法制史横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难度很大,现实意义也十分重大。石俊志先后攻读了经济学、史学、和数学,曾在金融系统任银行行长、公司总经理等职,由于其扎实的理底、交叉的学科背景、跨界的思维模式、丰富的从业经验,成为这一新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的思想自然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思想、文学、技术史等方面的研究相比,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特别是汉唐宋明一度处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理论。
经济的发展历史,首先就是一部货币的发展史。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严谨分析,结合对出土文物的严密考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法律制度角度研究探讨我国古代货币形制的变化和流通特点,了历史上货币之所以出现美恶混杂、轻重无常、减重频繁现象的经济原因和制度原因。
全书以主线研究分析古代货币制度:一是从历史分析角度,研究考证货币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终结的全部过程;二是从法律角度研究货币的相关律令法规;三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经济学中的一般规律。
中国货币的变迁反映了国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如兴起于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开辟一代币制先河,贯穿中国2000多年,甚至被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借鉴使用。作者认为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达到了物质的完美结合,与中国人“外儒内法”的思想和“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相吻合,是古目中最神圣的次序、伦理次序的精华浓缩。
以货币法制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社会,可以廓蔽,使历史更接近其本来的面目。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筹措军饷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库,为缓解财政压力,发行轻钱来经济危机;“贞观之治”年间设置有“捉钱令史”,这些逐利以朝廷的身份经商,每年上缴利息作为官员俸禄的来源。对于这些历史现象,社会精英和普通百姓的解读恐怕会有很大差别。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货币经济史,能够更好地论证和指导当前的经济建设,“谋定而后动”,制定正确的决策。从金融学角度而言,石俊志认为,我们应走出古今货币性质不同的误区,铜钱具有一定程度的信用货币性质,与现代纸币性质类似,是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和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今货币的性质应是一样的,只是借此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罢了。
《概论》只是石俊志先生对中国货币法制史研究的开端,此后,他又陆续推出《半两钱制度研究》、《五铢钱制度研究》等著作,完成对中国整个货币制度发展的纵向历史研究,为中国货币法制史这一新学科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框架。这些书没有同类著作中常有的生硬的学科痕迹,也没有现代经济理论简单机械的套用说明,诙谐机智的语言,渗透平民气息的朴实文风,将书斋中原来高雅严肃的学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