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鑫很忙。
辞去SOHO中国运营总裁一职4年以后,他的标签不再与潘石屹在一起。作为高和资本董事长,往返于京沪两地已成苏鑫的工作常态。
高和资本创立于2009年,是中国首支人民币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在经历资金渠道单一(做销售时的人脉资源)、募集量小(不足5亿)和商业模式未定的生长阶段后,这支被看作中国铁狮门的地产基金,开始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与当下最热门的城镇化接轨。
这也是在房地产业徘徊于市场十字口之际,地产基金的一个探之举。
上海“楼宇经济试验”
上海高和大厦的收购案例,是高和联手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打造的“楼宇经济”商业模式缩影。
高和大厦原名中华企业(600675,股吧)大厦,坐落于寸土寸金的静安区(类似于的东城、西城),该区域已经没有可出让的土地,地方财政颇受制约。
中华企业大厦曾是当地最为高端的办公楼,但伴随着租客轮换、其他办公楼兴起之后,吸引力逐年降低,纳税能力衰减。
2012年10月,高和资本以7.9亿元收购该楼,对外立面、室内公共区域、楼宇硬件等进行大规模,更名为高和大厦后对外招商。后,大厦租金从4元/平方米·天,跃升到了7.5元/平方米·天,刷新上海写字楼租金涨幅纪录,入驻租客也由小企业变为了金赛药业、国都证券等大公司。
此谓“楼宇经济”,即将中心区域的“死项目”盘活,从而吸引更多大企业,实现税收最大化。该思由静安区率先提出,并已得到上海市认可。
参与该项目的静安区人士说,这次收购实现了和企业的双赢。“对静安区来说,已经无地可用,但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很严峻。怎么盘活存量是区最想解决的问题。”
而对只做商业地产的高和而言,也打开了持续获取一线城市中心区域项目,快速扩大投资规模的突破口。
高和起步之初,收购的几个项目,如凯德华玺、中莎广场、金澳国际等,都是刚竣工不久,开发商无意长期培育物业商业氛围,希望能迅速脱手回收资金,这给了高和资本收购机会,得以借助“资产精装修”实现了物业的快速增值。
但是,城市核心的新竣工项目越来越少,商业地产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白热化,许多开发商都开始推行稳步增持商业物业的战略,留给高和的空间也越来越少。
苏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高和的新机遇在于,商业地产的市场供需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在、上海等城市,核心区域的写字楼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不是国贸CBD这样的甲级写字楼,就是已存在10年、15年的老楼,很少有中间地带。”
这已经引起了很多地方的注意:在城市外围可用土地日益稀少的情况下,如何更高效使用市中心已有土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理解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城市的重构。”苏鑫说,“大都市病其实不是大,而是大而低效,现有城市未来还大有潜力可挖,甚至可以为新的城镇化提供更大空间。”
苏鑫认为,核心城市已量土地,重构城市必然建立在对现有建筑的升级之上,这样做成本最低,最小,见效最快。对于投资商来说,对应策略是旧楼、存量提升,而对来说,正是发展楼宇经济。
放眼一线城市,类似的物业比比皆是,但有能力进行收购和的机构却几乎没有,熟稔商业地产市场的苏鑫认为,这正是高和新一轮扩张的“东风”所在。
“资产精装修”模式
事实上,早在“楼宇经济”实验之前,自2009年完成第一笔募资,高和就瞄准了商业地产和存量房。
11月24日,在高和四周年投资会上,不少低调的大型国字号投资机构大佬一一现身。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度过曲折的创业期后,高和已经进入主流投资机构的视野。
从过去4年业绩看,高和收购的很多项目,价格与租金均比前上涨了80%以上,远超地产基金行业20%的平均年化收益水平,在和上海收购的资产规模也超过了80亿元。
高和起步的2009年,正是中国投资商业地产的高峰期。接二连三的住宅市场调控,让不少开发商有意收缩减少风险,相对调控较少的商业地产则成为投资新热点。
但是,商业地产比住宅复杂得多:更多的专业门槛、需要更稳定且强大的资金,以及完善的利益分配及退出机制。即便是在过去十余年房地产的黄金期,被商业地产绊了大跟头的开发商也不在少数。
苏鑫说,高和的资本回报率甚至高于很多投资住宅基金,在于找准了发展新模式“资产精装修”,即在收购后进行资产,然后统一招租,再销售给机构或其他投资者完成退出。同时,接受投资人委托进行长期的资产管理权。
“商业地产的投资客户,最关心出租收益问题。最影响收益的问题,是在商业散售后,没有统一的形象和管理,导致互相压价,而且租户水平参差不齐,最终,租户水平越来越差。”苏鑫说,而基金公司的优势不仅在于钱,也在于专业管理。
2010年初,高和资本收购首个商业地产项目—凯德华玺3000平米底商后,实施了在商业地产圈罕见的整体收购、整体包装、整体出租资产管理模式。
而在金澳国际项目时,高和购买的时候租金只有4.5元/平/天,2年之后,它的租金就达到了8元/平/天(其中市场整体上扬贡献了50%)。
金澳国际的销售,就是高和运作的一个为期3年的,约5亿元人民币的封闭基金。尽管它的资金规模很小,但这种运作模式,已被命名为中国的“铁狮门”。
探准REITs
高和资本的“类持有”基金模式,在金融政策难撼之际,创新意义重大。
目前,市场上的地产基金数以万计,投资规模和方向大同小异。
是基金就逃不开周期率,势必有募集到退出的一个周期。但每次退出期的到来都有可能影响基金管理队伍的稳定,很多基金在到期之后便不再募集,积累下的团队和经验也很可能一并消失。
因此,海外基金进行了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模式创新,使得退出机制更为灵活,也使基金的管理运营与募集退出相对隔离,基金运营的稳定性因此有所提升。
但在国内,REITs却长期没有得到监管层许可。在多年力推公募REITs未果之后,一些国字头的基金管理机构也开始转变思,寻求以私募形式赢得突破,并得到监管层的默许。
目前,在市场上,类似国外私募REITs的金融组织形式与房地产信托产品已经出现,甚至已对最难的基金“退出”环节给出解决方案。
但在业内看来,无论运营模式、资金规模、收益分配模式、流动性,还是运营期限,它都与海外真正的REITs产品有明显区别。比如,因为估值确认困难,国内房地产信托大都有固定运营期限,投资者中途转让退出都比较麻烦。
而高和收购旧有物业后,进行整体,植入租户,签订资管协议,提供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管理服务,并约定收益,最终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投资者的全盘设计,已经高度接近海外的私募REITs产品。
在退出环节上,高和直接接驳民间资本,在没有上市的情况下实现直接退出,基金投资者甚至可以选择市场上其他投资者进行转让,“这已经常典型的私募REITs产品。”一位资深基金管理人士表示。
目前,高和已完成了8个商办物业收购,其中6个成功退出。
这一模式带给国内的意义,可能并不仅于私募领域。“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即便公募REITs未来几年内能推出,也将受到严格管控,而私募REITs,则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更为市场化的道。”上述基金管理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