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民生新闻与地域文化以及市民阶层的高度融合,使其得到普通的广泛关注,但其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只有找准节目定位始终将“以民为本”的方针融入到节目选题、策划、主持人包装等等各个细节,才能使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地方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入手,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定位;媒介素养
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状况、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1]。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各地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央视对《》做出了调整,推出一系列面向民生的“走基层”节目。在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自己准确捕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网络时代获得高收视率。
一、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可以说是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相同地区内,新闻的报道题材和内容难免出现重复的问题,再加之民生新闻节目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出现了与其他节目雷同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也流失掉了部分收视群体[2]。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个里有多档民生新闻节目。以太原市为例,在太原有山西和黄河的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如《非常事件》《看天下》《都市110》《黄河新闻》等等。就拿《都市110》《黄河新闻》这两档节目来说,他们都是对本省的热点新闻进行追踪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比拼的非常激烈。这就导致了在节目中出现同样新闻的机率常大的。而且这些节目在内容策划、栏目包装以及运营方面都非常相似,陷入了同质化的窠臼。
(二)新闻价值低,报道方式过于肤浅
民生新闻大多数报道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观众每天看到的新闻无外乎都是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夫妻吵架、下水道堵塞等等。一些几句话就可以向观众说清楚的事件,编导却为了制造悬念说上十分钟也讲不完。这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缺乏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的眼光,忽视了新闻事件背后真正的意义。
(三)新闻过于煽情
有时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往往会忽略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到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报道一些需要救助的新闻时,记者总是哭哭啼啼地呼吁好心人来捐款。新闻以情动人并无大碍,但是这样过于煽情不但达不到节目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让观众反感节目、觉得记者过于。
二、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节目定位不准确
社会民生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种类繁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节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节目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把节目做全但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例如一些节目开通了24小时热线电话方便市民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投诉。可是在节目中只是对投诉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播报之后就不了了之,问题始终是问题并不能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节目的公信力。
相反山西科教频道的《都市110》却做得很好。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记者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之后会联系事件的相关人员帮助解决问题,使老百姓产生了“有事找记者”的意识和思维。
(二)节目关注对象不全面
“民生”中的“民”指的是所有具有的自然人,包括城市的市民和农村的农民,这才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体。而我们现实中更多的把新闻主体定位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忽视了本应更受到关注的——农民,使得占绝大多数的群体被边缘化,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生。
(三)节目内容有偏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为分忧,为百姓解难”。但有些节目却将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琐事混为一谈。这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的方向与最初的初衷有了偏差。在这方面南阳《宛都播报》栏目就能准确地定位节目的信息。例如正值寒假将至栏目了一条《11岁女童性侵案》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并不是单纯报道这一事件,而是在报道之后将眼光放大到宏观的角度,以“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主题做了一系列的报道。除了广大的观众外,一些相关的法律人士、教育专家以及心理医生等等也都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来。这样才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真正体现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高度与品位。
四巡视点晒整改“一国两制”冯小刚凭股票赚2亿陈光标欲捐15亿建桥西班牙国王谈退位曝黄海波被司机设局阿根廷现最大鸡肉饭中国为普京出版文集扬子石化火灾复燃煤炭金三角湖北调研5月CPI同比涨2.5%南宁现明星训练营欲录取救人少年大四男向女老师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