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新乐)报道出现以偏概全、失实等问题该怎么办?是文过饰非的辩解,还是立即采取措施消除负面影响,并且引以为戒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湖北《楚天都市报》这份发行量最高超过100万份的都市报选择了后者。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完善新闻采编流程和管理制度,目前楚天都市正狠抓采编队伍建设,重申采编三项“硬杠杠”:记者必须采访所有新闻当事人,不能只采访一方致使事实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新闻报道要有大局观、全局观,防止以偏概全;监督报道必须经部门主任、值班总编辑严格把关,重要的监督报道必须报常务副总编辑、总编辑审核把关。
今年8月4日,《楚天都市报》刊发了《一份助学贷款材料一共要盖26个公章》的报道,反映湖北某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程序繁琐,有的大学生已经考虑放弃助学贷款。报道刊出后有关部门反映新闻失实。
对此,楚天都市高度关注,经认真核查发现该报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记者采访不深入,只采访了当事学生一方,没有采访为学生办理贷款的当地主管部门,没有掌握湖北省助学贷款的真实情况;二是没有处理好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被采访对象黄某因对助学贷款办事程序不了解,跑了不少,盖了一些不需要盖的章,而且被采访对象的经历仅为个案,以个别学生的经历代替整体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三是编辑部没有严格把关,没有要求记者补充采访,以“一份助学贷款材料一共要盖26个公章”为标题容易读者,对助学贷款政策造成不良影响。
为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楚天都市报》8月5日刊发了通讯《助学贷款流程已简化 贷款办理“增负”可投诉》,8月15日又在重点版面刊发了整版深度报道《生源地贷款今起接受“新贷申请”——最多只需到三个单位盖章 错过续贷的大学生仍可预约办理》。编辑部还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并多次召开全体采编人员大会,以此案例进行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