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金兴安,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乡亲们的誓言。退休后他了老伴和孩子,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捐出来建“作家书屋”。为了建农民阅览室,他推迟儿子婚期,了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多年来金兴安四处“化缘”为书屋募捐。他说:“…
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金兴安,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乡亲们的誓言。退休后他了老伴和孩子,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捐出来建“作家书屋”。为了建农民阅览室,他推迟儿子婚期,了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多年来金兴安四处“化缘”为书屋募捐。他说:“建书屋这条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干不动了。”2014年9月,金兴安荣登“中国榜”。
11年间,他从省城合肥往返定远县蒋集镇近150次,一砖一瓦建造六间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累计为当地乡亲送去图书4万余册。11年来,这个位于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的穷乡僻壤,不断飞出北大、高等学府“金凤凰”,当地村民通过科技种田养殖,致富幸福。今年66岁的金兴安,用满腔心血为落后的偏远乡村送去知识的甘霖。问及他的初衷,他说因为心里有一份永远牵挂的情结。
金兴安老家在定远县蒋集镇。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突遭重大人生变故,父母双双离世,他孤苦伶仃、衣食无着。“虽然乡亲们都吃不饱,但大家没有遗弃我,反而更加关爱我。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可以说我是靠着吃‘百家饭’活下来的。”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从小时起,金兴安就立下了长大后乡亲们的誓言。
通过自己的努力,金兴安后来成为一名资深编辑,还是一名知名作家,事业有成。2004年,退休后的金兴安一直在寻找家乡机会,却苦苦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一次回老家的金兴安走在家乡的集镇上,发现街面饭店和商店林立,却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全镇近两千名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而乡亲们除了晒太阳就是打麻将。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金兴安,他由此萌生了为家乡创办“农家书屋”的念头。
说干就干。2004年7月,了老伴和孩子,金兴安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全部捐出来。2004年9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
2005年10月28日,金兴安毕生难忘。这一天,由金兴安提议并赠书捐资在家乡创办的安徽省第一个农家书屋建成并正式开馆,金兴安为之取名“作家书屋”。
2006年春节后,金兴安来到作家书屋,看到借阅书籍的多是学生和老师,很少见到当地的农民。询问管理员,得知农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老多不识字。金兴安再次萌生了建设农民阅览室的想法,让不识字的农民可以观看电视光盘,学习农业科技。
为此,金兴安推迟儿子婚期,了家里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当年合肥大拆违,金兴安和家人挤公交车跑到合肥市周边旧货摊购买拆违后的建材,雇佣汽车一趟趟运往蒋集,终于建成了两间带有走廊的农民阅览室。
“若有天堂,必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何其有幸,在故乡漫山遍野的春天里,触摸过天堂”,这是蒋集中学走出来的大学研究生谢亚男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
在蒋集中学读初中的三年时间,谢亚男是作家书屋的“常客”。每天课余时间,谢亚男基本都是在作家书屋度过的。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渴望科技致富的农民。2005年开馆那天,乡亲们成群结队来到作家书屋,乡亲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书本,眼神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了金兴安。
金兴安搭建的农民阅览室里有两台电视和两台电脑,不识字的农民们,在那里可以看科技光盘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十余年栉风沐雨,这个建在田间地头的作家书屋,成了安徽省农家书屋的范本,不仅书籍门类多了,册数也从当初的不到2万册发展到如今4万册,而这些书都是金兴安四处“化缘”而来。金兴安退休前在安徽出版集团工作,擅长写作的他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金兴安一直在为书屋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不仅在蒋集镇,金兴安创办农家书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的大力支持。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王蒙为书屋题词“读书好”;著名作家、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张锲先生专程赶到蒋集,捐赠价值12万元的6000册图书;中国作协副金炳华捐赠其25套获小说精选,中国作家协会捐书6000册;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出版集团多次向书屋捐赠图书,省市县新老领导和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也纷纷寄来了作品和藏书……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