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网讯:穿戴式技术是可应用于人体周遭、人体上、甚至是人体内的科技新趋,亦是创新产品市场的发展平台。穿戴式技术的进展,受到电池发展、互动式材料、新一代的BluetoothSmart与器/MEMS等四大因素所影响。同时,穿戴式技术也面临生活各面向,如健康医疗、运动、及消费电子等的应用发展,以及产品安全与资料防护上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成功与差异化的三大关键,分别为法规、品质与产品性能,以及使用者经验。
现今穿戴式设备的用途日渐广泛,使用情境迥异,符合各区的法规要求,是穿戴式设备进入市场的第一个挑战。目前国际上并不存在指定或使用单一标准来评估所有的穿戴式设备,且不同买家与零售商可能提出额外要求,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直接提高穿戴式产品开发的复杂度与风险;再者是厂商必须针对产品的品质与性能表现提出相关证明,创造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而可穿戴设备常个人化的产品,使用者经验是决定产品成败的最后关键。
由于穿戴式产品是新兴应用,即使通过了法规的基本要求,仍可能存在不可预期的。因此业者应该跳脱以往思维,从根本下手,不要只是在产品原型完成后才寻求第三方认证单位进行法规的符合性测试,取而代之的是,更积极地在产品设计初期即借助于认证单位的专业协助,提早将潜在的思维,纳入产品设计考量,降低重工的风险,并导入以人为本的人因工程,提升使用者的满意经验,才能开发既符合使用者期待又安全的产品。
由于可穿戴设备运用各种无线科技、行动通讯功能等技术,这也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要素之一。然而,对其在电磁相容性(EMC)、射频(RF)、特定吸收率(SAR)等,皆有严格的规范。目前可穿戴设备有许多非侵入式的生理感测产品,与人体更为贴近,透过SAR的检测,可发现曝露在电磁波下的潜在风险,确认产品是在人体吸收无线射频的安全值之内。
可穿戴设备已开始大量应用在健康照护或行动医疗上。医疗属于高度监管产业,入门障碍高,产品定义不同,所需的评估与标准要求亦会有所不同。针对医疗器材,监管单位要求的是最基本最底线的安全与功效,制造商必须透过仔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降低危害。因此厂商应了解最新防制危害安全工程的观念,提醒厂商在设计时先预防,做好来源、传输机制与对接收者的影响分析,有效发掘可穿戴设备的潜在风险。未来,一般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欲转型跨足医疗领域,也将更为容易。
本文分享地址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