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至23岁是中国青年人的幸福感受“分水岭”,15~22岁青年人的幸福得分为9.66,比23~34岁青年人的幸福得分高了2.51,七成青年人认为婚姻不一定带来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家庭,最能提升青年幸福感的方式便是和家人在一起。
处于人生蓬勃期的青年人,也会有着“蓬勃”的幸福感吗?
“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在14岁之前最容易有幸福感,而在23至34岁最容易不幸福。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15岁至34岁均属于青年阶段,在对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的幸福水平进行了单独分析后,《小康》发现,15~22岁受访者为自己打出的幸福得分分数最高,平均分为9.66;其次是65岁及65岁以上的受访者,平均分为7.50;再次是35~44岁受访者,平均分为7.19;23~34岁受访者平均为7.15分;45~54岁受访者平均为7.03分;55~64岁受访者为自己打出的幸福得分分数最低,平均为6.54分。
22岁至23岁基本上处于上学与工作的分水岭,为何以此为“分界线”,青年人会有着不一样的幸福与不幸福体验?青年人的幸福感受从何而来?2014年9月,《小康》联合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之“青年人幸福感调查”,受访对象均为15至34岁的青年人。
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究竟什么能给青年人带来幸福?
“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之“青年人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51.5%的受访者认为幸福感更多是从生活中获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仅有7.9%的人选择了工作,另外,34.8%的人认为工作和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感不相上下,5.8%的受访者从两者中都难以获得幸福。
或许是受幸福感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时,变得更为。调查中,41.8%的人能够做到两者基本平衡,35.5%的人稍偏重于工作,17.8%的人更侧活,3.2%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1.6%的人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生活上。
艾琳正在努力转变状态,31岁的她自从进入上海一家知名跨国公司之后,时间排期紧凑得几乎插不进一根针。8年前,初入职场,的竞争容不得艾琳停下,几年来,职位越升越高,薪水越来越多,但是艾琳感到幸福的时刻却越来越少。直到她把父母接到上海一起生活,香喷喷的家常菜、无聊的肥皂剧,都因为有了家人的陪伴而变得那么有趣。艾琳开始推掉可有可无的加班和应酬,很少休年假的她正在计划和父母出游。
工作与生活,永远就像天平的两端,天平能否保持平衡,关键取决于你放在托盘上的砝码重量。“时间管理”洛塔尔·赛韦特就如何保持二者平衡撰写了《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黄金》,赛韦特向淹没在工作之中的年轻人发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你是否也像其他人一样整日盲目地忙碌吗?打破工作与生活不平衡的僵局,这本书给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正如艾琳正在做的那样,放弃可有可无的事情,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紧张工作之余,生活对于青年人除了是一种放松的享受之外,更是他们希冀获得幸福感的途径。《小康》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人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和家人在一起、旅游、看电影、和朋友、吃美食。
钱不够花是最不幸福的事
“假如你说喜欢我,也许明天的你将不会这样说,因为明天的我也许很落魄,因为我没有高楼没有汽车没有钞票,更没有金手镯……”一曲网络歌曲《没钱》唱出了年轻人面对爱情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们承受的压力。钱,对于青年人来说,或许是压力的来源以及前的阻绊。
《小康》调查也呈现出了这样的现实,让年轻人感到最不幸福的选项中,45.9%的人选了钱不够花,35.3%的人选了干不喜欢的工作,34.7%的受访者认为是工作太累。
青年人是否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65.7%的青年人认为是,22.6%的青年人表示不好说,仅有11.7%的青年人否认。在“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对于人生哪个年龄段最容易不幸福的调查中,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受访者,都认为处于青年时期的23~34岁最不幸福。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认为,如今的不少年轻人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尤其是那些蜗居在大城市的“蚁族”,更是面临着的,因而产生了消极、焦躁、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
然而,腰包越来越鼓,真的就能实现青年人的“幸福梦”了吗?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学试验表明,幸福感是一种主观认识,并不直接受因素影响,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并不关联。岳晓东认为,人的性格及生活态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决定作用。同样,《小康》调查亦暗合了这种判断,年轻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中,38%的人倾向于拥有完整和睦的家庭就是幸福,23.9%的人认为是拥有平和健康的心态,10.4%的人认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还包括享受高品质生活、拥有事业、拥有、挣更多钱、拥有自己的房子、每天睡到自然醒和拥有好的。
作为年轻的群体,朝气蓬勃与积极向上依然支撑他们顶住压力,不断向前,“年轻就是财富”不仅仅是他们在父辈面前的安慰,更是对未来的自信。调查中,正当壮年的年龄优势成为受访者提升幸福感的一大砝码。
“青年人的年龄优势,表现在他们有机会犯错、尝新,这是一种未来发展的优势,是成长的优势,并不表示兑现的价值。所以,这也导致了青年人的幸福感当下不是特别强。”彭凯平分析称。
近七认为婚姻不一定带来幸福
幸福婚姻的必备因素有哪些?在参与“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之“青年人幸福感大调查”的受访青年看来,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理解(63.6%),其次是责任感(47.2%),再次是物质基础(43.6%),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孝敬双方父母(38.2%)和包容(37.2%)。孩子,这个被称为“维系家庭纽带”的因素却排在了相对靠后的。
即便如此,婚姻真的一定能够让人感到幸福吗?69.7%的人认为不一定,23.7%的人持肯定态度,4.7%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1.9%的人对此态度悲观。对于婚姻与幸福感的关系,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曾长期关注,以不同试验方式得出了一些结论。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结论是,婚姻带来的幸福感随着岁月的流逝呈U形曲线,即结婚头几年的幸福感最强,随着孩子降生,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开始下降,到了孩子,婚姻幸福感又开始上扬。
美国奥斯丁市的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家德布拉·翁贝森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试验,其结果与上述结论有所差异。该团队发现,婚姻质量确实随着时间下降,这条下降曲线是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在夫妻晚年其幸福感并没有因为孩子自立等因素而增强,依然是或快或慢地下滑。
幸福婚姻必备因素排名首位的相互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年轻夫妻的沟通。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青年时期婚姻更幸福的受访者中,46.6%的人认为沟通更容易是最主要原因。另外,更愿意欣赏对方、富有、新鲜感、性生活和谐、善于制造惊喜、家庭琐事少、娱乐活动多等因素也是青年时期婚姻幸福的来源。
还有少数人认为青年时期婚姻并不幸福,他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生活工作压力大、容易发生争执、容易受、忙于事业忽略伴侣、感情根基脆弱、孩子及双方家长影响夫妻关系等等。
岳晓东给出的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是,当人面对挫折困难时,消极情绪在所难免,此时需要个人主动做出调整以达到平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同弹簧一般,压力过小则散漫,压力过重则崩溃,因而需要张弛有度,保持弹压有余的状态为最佳。需要积极发展自己的爱好,努力学会与人相处,善于运用幽默的化解方式,使得自己的世界得到满足感,保持旺盛,滋生出希望和动力。
(责任编辑:DF150)
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内容: